三国时诸葛恪年少知名,位高权重,为什么会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
东吴朝堂上的大人物,谁不认识诸葛瑾?又有谁敢不忌惮诸葛亮?
所以,诸葛恪刚开口说话时,别人家的孩子在玩泥巴,他已经在背兵法了。
史书说他“性刚断,志节高”。说白了,就是倔,不服谁,也不藏话。
他十几岁就能在朝堂上跟老臣辩论, 说起话来,嘴快脑快,场面经常被他怼得没下文。
孙权看到他,第一反应就是——这个孩子将来不简单。
我觉得这段历史有意思:少年得志的人,往往不是一时机遇,而是真材实料硬撑着。诸葛恪不是混出来的,他就是从小把别人都比下去,走的是明牌。
很快,他就在朝中被封官,做了骑都尉。
别人见官先学规矩,他是边学边干,东吴当时打仗频繁,他也跟着前线跑。 打过仗、做过判,文武双修,全线开花。
到了孙权后期,年纪渐老,开始为小皇帝孙亮铺路。
托孤名单里,诸葛恪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,是元老之子,还是少年有为,又有胜绩在手,自然是重中之重。
这一刻,诸葛恪从“潜力股”变成了东吴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不过,我要说一句: 从“定海神针”变成“满门灭族”,中间这一步,正是这权力顶点转折的开始。
托孤上位,第一把交椅坐不稳
孙权死后,东吴小皇帝孙亮只有九岁,真正握权的是诸葛恪。他被封为太傅、中书令,军政大权一把抓。
刚开始,诸葛恪还算谨慎。他减轻徭役,废除一些苛政,民间开始叫好,说这是“清明新政”。 他趁势打出第一张牌:宽政爱民,博得好名声。
与此同时,东兴之战爆发,诸葛恪联手丁奉等人出奇制胜,大破魏军。
这一仗打得漂亮, 东吴士气大振,诸葛恪声望瞬间冲到巅峰。
我认为这场胜仗,是诸葛恪命运的分水岭。他从战场上走下来,不仅没冷静,反而膨胀了。
胜利后他立刻号召再战。他说要趁热打铁,攻合肥新城,扫清北方屏障。他调动江东二十万军队,准备一场大规模北伐。
问题是,这次他太急了。
合肥新城守备严密,魏军准备充足。吴军攻城连日不下,兵疲粮缺,紧接着营中暴发疫病,士卒大批病倒。 军心溃散,诸葛恪只得仓皇撤退。
这一撤, 不只是战败,更是威望崩盘的开始。百姓议论,朝中动荡,很多人开始怀疑他是不是把国家当成了私人战场。
关键在于,诸葛恪没有反省,回朝第一件事, 不是认错,而是把战败责任推给副将,然后全面清洗宿卫,把自己的亲信安插上去。
他开始换人,开始绕过中枢,直接指挥地方将领。朝臣一下子警觉了。孙峻、滕胤、朱异,这些老资格官员开始私下结盟。
更糟的是,诸葛恪说话越来越硬。他看谁都不顺眼,朝会上不留情面。 人们渐渐意识到,他已经不是那个少年神童,而是一个独断专横的大总管。
有大臣上书劝他缓一缓,他当众冷笑一句,就下令贬黜。
这就不只是失败了,这是在朝堂上自己砍自己的根。
我看过不少“托孤失败”的例子,诸葛恪的路数特别明显:功太快升太猛,威压群臣,嘴上没把门,心里没退路。
北伐失败是导火索, 真正要命的是他毫无协调,不懂妥协,满朝文武都成了他的“隐患”。
他清人、换人、强军、压言,整套下来,东吴朝堂变成一潭死水, 没人敢说话,也没人想说话。
权力越抓越紧,信任却一天天松了。皇帝孙亮虽年幼,早被孙峻策动,心里也开始藏事。
接下来的事,我一句话先预告: 哪怕你再有本事,当满朝上下都觉得你威胁太大,那你的下场,早晚不是死,就是被杀。
四面树敌,命悬朝堂
诸葛恪回朝之后,表面一派风光,实则暗流涌动。他不服软、不认错,依旧我行我素。朝堂上下,气氛迅速紧绷。
他继续清洗异己,罢黜异见官员,把亲信安插到每个关键口子上。
不再跟议政群臣商议政策,而是单独召见小臣,越级下令,跳过制度。
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整个朝廷失去了运行的正常轨道。
东吴几十年累积下来的权臣体系,被他一人扰乱。
朝臣表面恭敬,内心却开始联络。孙峻、孙弘、滕胤等人,原本就不满他的作风,现在看他战败归来还要独揽大权, 再也忍不下去了。
他们开始找机会动手。 小皇帝孙亮年幼,却已听得懂这些话。孙峻说:你是皇帝,你得保自己。
诸葛恪偏偏不懂收敛。他视朝中之人皆无能,连孙峻都数次被他当众斥责。 他把敌人逼到墙角,又不给任何台阶。
我觉得,这是最危险的状态。你赢了,还要对对手补刀;你输了,又不认账。 在政治场上,这叫自毁后路。
孙峻找准机会了。
某年七月,诸葛恪刚刚处理完江东军粮一事,孙峻邀请他参加宫中家宴。说是小皇帝想见他,一起饮酒消暑。
这顿酒,成了诸葛恪人生最后一餐。
他没有防备,带着轻骑入宫,一路畅通,没人拦他。酒过三巡,孙峻以御前名义离席。暗号已出,宫门关闭,左右伏兵冲出。
诸葛恪没反应过来,被连刺数十刀,毙命殿前。
尸体被拖出宫门,扔在街头示众。百姓围观,无声无语。谁也不敢哭,也没人敢笑。
他曾是少年天才,是托孤重臣,是军政大权之主,如今就倒在宫中酒席边上,一滴血都不剩。
族灭天下,历史落笔
诸葛恪死后,孙峻没有停手。他上奏小皇帝,说此人图谋不轨,已伏法。接着,一纸命令:
诛其三族。
父兄家人、子女亲属、门生故吏、亲信部将,统统抓捕入狱。诸葛家曾经人丁兴旺,如今一夜之间, 家破人亡、骨血断绝。
连年仅数岁的诸葛竦、诸葛建也未能逃脱,被捕押赴刑场。途中传出消息,他们曾试图逃奔魏国,路上被擒,公开处死。
诸葛家族,从此从东吴政坛上彻底消失。
接下来的朝局发生微妙变化。孙峻接管权柄,小皇帝变得沉默寡言。朝堂看似平静,实则众人自危。 谁都明白,诸葛恪是个标志——再有本事,不识时务,也活不长久。
我回头看,这件事最值得思考的,不在于诸葛恪有多少错,而在于他“压对了开局,却输光了后半盘”。
他太快走上顶峰,太迟意识到自己在玩一场刀口上的权力博弈。
他相信自己能用军功压服朝臣,他相信政策比协商更重要,他更相信没人能挑战他地位。结果是:谁都不再信他,皇帝不信,群臣不信,民众也开始畏惧。
最终,他死于一场静悄悄的政治清洗,不是兵败沙场,不是谋反坐实,只是因为——不再可控。
东吴并没有因此更强。几年后,陆逊之子陆抗独撑国事,孙吴内部空心化日趋明显。
史书对诸葛恪的评价很微妙:“器量雄爽而自矜高大,刚愎不纳忠谏。”这八个字,说尽一切。
我想问一句:如果他在合肥战败后,能认一次错,会不会活得久一点?如果他听进哪怕一个忠言,会不会保住半条命?
没有答案。他的死,就是答案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